一万多的羊绒衫还会起球?扎心了老铁

从几万块钱的样衣,到一两千的样衣都有涉猎,去过很多品牌的毛衣工厂,懂得越多越不敢一句话下定论。越贵的越不起球?含量越高的越不起球?越大牌越不起球?起球的就是渣渣? 其实这些,并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。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有两种。


一、 羊绒等级的变化。

    从青绒、紫绒、白绒到极品白中白绒,根据绒的粗细长短颜色来分类,价格从二三十万一吨到一百多万一吨不等。(还有细度在12um的绒,可以炒到一千多万一吨。这种个例不在讨论范畴)总之,越细越长的越不容易起球,手感也越好,价格当然就越贵。在妈妈那个年代,羊绒的平均细度能达到15um(这相当于目前市场金字塔顶端的羊绒),再加上之前羊绒工艺处理比较简陋,无论是纺织机器还是染色工艺损耗都比现在大,很多短绒都在加工过程中脱落,这也减少了起球的可能性。

   首先啊,只有山羊这个品种产羊绒,而羊绒品质好的山羊,产量是非常低的(相对于八九十年代的人均收入,羊绒是天价,所以羊绒整体消耗少),羊绒产量高的山羊,品级又会比较差(比较公平么)。而到了我们这个年代,对于羊绒的消耗是八九十年代的N多倍,从之前妈妈一辈子只有一两件羊绒衫,到我们现在一年甚至买几件羊绒衫。 为了提高羊绒产能,现在大多山羊都是杂交品种,使优良绒山羊品种严重退化,羊绒纤维变粗。杂交山羊绒鳞片边缘外翘明显、或边缘呈锯齿状、或鳞片较厚和表面辉纹明显,这些变异特点多导致了羊绒表面摩擦系数的增大,使羊绒衫表面的绒毛更易纠缠纠结在一起,加剧了起球现象的发生。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,那就是某些商家为了降低成本,在原料中添加更多的短绒(短纤维容易起球)和皮退绒(从羊皮上抓取下来的,也叫死皮绒),大大提高了起球率!纯羊绒不容易起球的理念大多是妈妈传达给我们,在她们那个年代她是对的!纯羊绒容易起球的理念大多是卖家传达给我们,大多是短绒率高羊绒等级差的市场货!


二、纺织工艺的变化

在妈妈那个年代,羊绒衫织法千篇一律比较传统。八九十年代没啥新花样,羊绒衫织得又紧又密,减少了起球的发生。并且版型绝大多数都是紧身的,不会有多余的泡泡袖、堆堆领、大下摆等等,羊绒衫相应受到的摩擦力就小,并且在那个年代羊绒衫是奢侈品,非重要场合一年穿不了一两次,磨损机率会小很多。

而现在电脑机的普及,能做各种各样的时装版型,毛绒绒的、糯糯的,各种花型表面凹凸不平,羊绒衫表面摩擦系数大,导致羊绒衫起球。

近几年,羊绒品质变差。为了追求羊绒衫昔日的手感,洗水工艺越趋复杂。大量使用疏水性硅油进行柔软、平滑整理,致使绒毛更易游离到羊绒衫的表面,恶化了起球程度。

国内消费市场,过份追求羊绒柔软滑糯,羊绒衫需要进行缩绒整理,将纱线中部分纤维缩出来,覆盖在羊绒衫的表面,形成绒面,手感是好了,起球率也相应高了。

国外消费观点比较理性,买过很多奢侈品样衣,无论是三五万的小香,还是一万多的小迪,羊绒衫只是非常简单的普洗,手感摸着有点糙(这些奢侈品采用的羊绒等级是非常高)。还有一些中国制造出口到欧洲市场的羊绒衫,客户几乎不要求什么绒面(手感近似羊毛衫)